【描述】
国家能源局发布消息称, 2009 年,全社会用电量呈现低迷启航、企稳向好、逐月回暖、加速增长的特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 3643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5.96% ,增速比上年提高 0.47 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 947 亿千瓦时,增长 7.86% ;第二产业 26993 亿千瓦时,增长 4.15% ;第三产业 3921 亿千瓦时,增长 12.11% ;城乡居民生活 4571 亿千瓦时,增长 11.87% 。
2009 年,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累计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为 4527 小时,同比降低 121 小时。其中,水电因下半年来水不足,只有 3264 小时,降低 325 小时;火电 4839 小时,降低 46 小时,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核电 7914 小时,上升 89 小时;风电 1861 小时,降低 185 小时。供电标准煤耗 342 克 / 千瓦时,同比下降 3 克 / 千瓦时。
2009 年,全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达到 7558.4 亿元,同比增长 19.93% 。其中,电源、电网分别完成投资 3711.3 亿元和 3847.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8.91 % 和 32.89% 。电源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呈现加快调整态势,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 11.11 % ,核电、风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 74.91% 和 43.9% 。电网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电网建设投资占电力工程建设投资的 50.9% 。
2009 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设备容量 8970 万千瓦。 2009 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 87407 万千瓦,同比增长 10.23% 。其中,水电 19679 万千瓦,增长 14.01% ,约占总容量 22.51% ,较 2008 年底上升 0.74 个百分点;火电 65205 万千瓦,同比增长 8.16% ,约占总容量 74.6% ,较 2008 年底下降 1.45 个百分点。
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至 2009 年底,单机容量 30 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 64.46% 。核电进一步加快立项核准和建设速度,全年核准浙江三门 2 台 125 万千瓦、山东海阳 2 台 125 万千瓦、广东台山 2 台 175 万千瓦核电机组,并于年内先后开工建设,截止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 20 台,在建规模 2192 万千瓦。
2009 年,全国关停小火电 2617 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 6006 万千瓦,超过计划目标 1006 万千瓦,每年节约原煤 69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12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39 亿吨。
竞争激烈市场中,同行对手、上下游企业经营状况是企业经营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首要问题,中国的企业对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上有很大的不足,在指定市场和企业发展策略时,往往是仅仅依靠个人感觉,而缺乏建立在详细数据基础上的科学论证。
【目录】
第一章 电力(电力行业研究)行业概述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一 能源的分类
二 能源的转换
三 世界能源资源储量
第二节 电力能源概述
一 电力的消费
二 电的应用
三 发电方式
四 电力行业专业术语说明
第三节 电力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
一 1971~1999世界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构成变化
二 1971~1999世界电力的行业消费量构成
第四节 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第五节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一、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二、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趋势
三、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
第二章 中国电力(电力行业调研分析)行业发展环境研究
第一节 中国能源结构分析
一、中国能源储备结构
二、中国电力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第二节 中国电力改革分析
一、国外电力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二、中国电力改革起因
三、中国电力改革进程
四、中国电力管理体制沿革
五、中外电力市场监管模式比较
六、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
七、电力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中国电力监管环境分析
一、《电力监管条例》出台
二、2005-2009年中国电力监管动态
第四节 中国电价改革分析
一 国外电价模式
二 国外的电价监管
三 外国电价的启示与借鉴
四.中国电价政策
五、中国电价改革
六、未来中国电价走势分析
第三章 2003-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03-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总量分析
一、1980-2010年中国发电情况分析
二、2004年中国发电量月度情况分析
三 、2005-2010年中国发电量月度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01-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电源分析
一、2003-2010年中国电源结构比较分析
二、未来电源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2000-2010年中国发电量季节特点分析
第四节 2001-2010年中国发电量地区结构分析
一、2001-2010年发电量省市地区结构
二、2001-2010年发电量电网区域结构
第五节 2006-2010年中国电力电源现状及(电力电源现状及市场调研)发展
一、2006年中国总装机容量
二、2005-2010年中国装机容量预测
三、1952-2009年火电装机容量建设
四、1952-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建设
五、其他电源建设
六、未来电源发展重点及详细预测
第四章 2005-2009年中国电力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05-2009年电力行业运行情况回顾
第二节 2007-2010年电力需求的宏观环境和下游主要用电行业走势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和趋势预测分析
二、主要用电行业产出分析及预测
第三节 2007-2010年电力供需走势
第五章 2000-2010年中国电力不同发电类型分析
第一节 2000-2010年火电发电分析
一、2000-2010年中国火电的发展
二、1990-2010年火电在中国电力生产中的地位
三、2003-2010年中国火电地区分析
四、中国火电能源结构分析
第二节 2000-2010年水电发电分析
一、2000-2010年中国水电(水电市场调研)发展
二、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
三、中国水电的地区分布
四、中国50万KW以上的水电站
五、中国水电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2000-2010年核电发电分析
一、2000-2010年中国核电(核电市场调研)发展
二、中国主要核电基地现状
三 中国在建、启建核电机组情况
四 核电站的主要优势、劣势及其成本分析
五、中国核电开发能力
六、加快发展核电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节 2000-2010年风力发电分析
一、1998-2010年中国风力发电概况
二、2009年世界风力发电(风力发电市场调研)市场回顾
三、中国风力资源
四、风力发电成本及上网电价分析
第五节 2000-2009年太阳能发电分析
第六章 2001-2009年中国电力进(电力进出口数据分析)出口(电力进出口市场发展分析)市场
第一节 2001-2009年中国电力(电力进口数据统计)进口情况分析
一 2001-2009年中国电力(电力进口数据统计)进口量
二 2001-2009年中国电力(电力进口数据统计)进口量地区分布情况
第二节 2001-2009年中国电力(电力出口数据分析)出口情况分析
一 2001-2009年中国电力(电力出口数据分析)出口量
二 2001-2009年中国电力(电力出口数据分析)出口量地区分布情况
第七章 2003-2009年中国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力消费总量分析
一、1995-2009年中国电力消费总量情况分析
二、2003-2009年中国电力消费地区比较
三、2003-2009年中国各行业电力消费比较
第二节 中国主要电力消费(主要电力消费行业调研分析)行业分析
一、2003-2009年黑色冶金属业
二、2003-2009年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三、2003-2009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四、2003-2009年机械制造业
五、2003-2009年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第三节 电力生产/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一、1985-2009年中国电力生产消费弹性系数
二、利用弹性系数对中国电力(电力市场发展分析)市场的分析
第四节 中国未来电力消费分析
第八章 2003-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电力生产行业调研分析)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一节 1999-2010年规模以上电力生产企业经营分析
一、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数量变化分析
二、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资产总额变化分析
三、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变化分析
四、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销售成本/费用变化分析
五、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利润总额变化分析
六、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利润率,毛利率变化分析
第二节 1999-2010年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电力生产企业比较分析
一、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企业不同类型数量比较
二、1999-2010年中国电力不同类型生产企业资产比较
三、1999-2010年中国电力不同类型生产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四、1999-2010年中国电力不同类型生产企业销售成本比较
五、1999-2010年中国电力不同类型生产企业销售费用比较
六、1999-2010年中国电力不同类型企业利润总额比较
七、2003-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不同类型企业利润率,毛利率比较
第三节 1999-2010年中国主要经济类型电力生产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1999-2010年中国国有电力生产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二、1999-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第九章 1999-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电力供应行业调研分析)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一节 2000-2010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力供应企业总体经营分析
一、2000-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企业数量变化分析
二、2000-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企业资产总额变化分析
三、2000-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企业销售收入变化分析
四、2000-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企业成本费用变化分析
五、2000-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企业利润总额变化分析
六、2000-2010年中国电力供应企业利润率,毛利率变化分析
第二节 2000-2010年中国国有供电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2000-2010年中国国有供电企业规模分析
二、2000-2010年中国电力国有供电企业经营分析
第三节 2008-2009年中国电力供应运行地区情况分析
三 2008年中国电力供应(电力供应行业调研分析)行业各省分析
四 2009年中国电力供应(电力供应行业调研分析)行业各省分析
第十章 中国电力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网公司
一、国家电网公司
二、南方电网公司
第二节 发电集团
一、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三、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四、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五、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第三节 辅业集团
一、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三、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四、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第四节 电力行业竞争分析
一、发电市场竞争特点
二、输配电市场竞争特点
三、售电市场竞争特点
第十一章 中国电力企业(电力企业市场调研)发展策略
第一节 电力改革后电力企业发展思路
一、电力产品营销
二、企业内部管理
三、国际合作
第二节 供电企业发展思路
一、供电企业的市场定位
二、供电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三、需求侧管理
第十二章 电力设备(电力设备行业研究)行业总体概述
第一节 电力设备产业分类
第二节 中国电力设备国际竞争力评价
第三节 输变电二次设备行业发展情况
第十三章 电力设备主要(电力设备主要行业研究)行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电力设备行业概述
一 中国电力设备(电力设备行业调研分析)行业概述
二 国家鼓励发展电力设备导向
第二节 发电设备行业
一、世界发电设备(发电设备行业考察)行业概况
二、2004-2009年国内发电设备(发电设备行业调研)行业现状
三 2001-2010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情况
四 发电设备生产格局
第三节 水力发电设备
一 、2004-2009年水电设备发展现状
二、水电设备竞争格局
三 2002-2009年水电设备产量情况
四 2010-2020年水电设备发展预测
第四节 风能发电设备
一 2004-2010年中国风力发电现状
二 2004-2010年中国风力发电设备现状和主要厂商市场份额
三 2004-2010年中国风力设备(风力设备市场发展分析)市场分析和2010年发展预测
第五节 太阳能发电设备
一 2004-2010年中国太阳能(太阳能行业调研分析)行业概述
二 2004-2010年中国太阳能设备分析
第六节 电力一次设备行业
一、2005-2020年国家电网投资分析
二、2003-2010年变压器行业
三、2003-2010年开关设备行业
第十四章 中国电力(电力行业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力工业(电力工业市场调研)发展展望
一 电网发展展望
二 电源发展展望
第二节 “十一五”电力的路径猜测
一 火电发展处于转折期
二 需求侧管理亟待革命
三 beplay手机下载发展加速
第三节 电力国际化趋势
一、电力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电力工业
第四节 电力信息化趋势
一、电力信息化概况
二、电力信息化重大工程应用现状
三、电力信息化发展问题与趋势
部分报告目录
图表 电力行业发电部分专业术语一览表
图表 电力行业变电输电部分专业术语一览表
图表 1980-2010年中国各年发电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 1980-2010年中国各年发电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 2009年各月累计发电量及其增长率图
图表 2010年各月累计发电量及其增长率图
图表 2009年三种主要电源发电量比较图
图表 2010年三种主要电源发电量比较图
图表 2000-2009年全国发电总量季节变化图
图表 2000-2010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季节变化图
图表 2000-2010年全国水电发电量季节变化图
图表 2001-2010年中国各省市发电量统计表
图表 2009-2010年中国主要省发电量比例图
图表 1952-2010年中国装机容量变化趋势图
图表 2005-2010年最新机组投产进度
图表 2005-2010年装机容量及增长率
本报告由beplay登录中心独家编制并发行,报告版权归beplay登录中心所有。本报告是beplay登录中心专家、分析师在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通过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拨打beplay登录中心免费客服热线(400 700 3630)联系。